2018-10-06
匆匆匆!催催催!
一卷烟,一片山,几点云影
一道水,一条桥,一支橹声
一林松,一丛竹,红叶纷纷
艳色的田野,艳色的秋景
梦境似的分明,模糊,消隐
催催催!是车轮还是光阴
催老了秋容,催老了人生
/
《沪杭车中》 徐志摩
(一九二八年)
梵 高 笔 下 的 秋 天
象征秋天的金色
常见于梵高的作品中
誉称 “ 梵高金 ”
△ 《 自画像 》1889,凡高
文森特 · 梵高(1853.03.30 - 1890.07.29,白羊座),荷兰后印象派画家。梵高是表现主义的先驱,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,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。梵高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在他生前最后两年创作的,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,最终于37岁自杀。
1861年梵高画了人生第一幅素描《猫》,但在母亲的夸奖中顺手撕毁了。
27岁的梵高才开始他真正的画家生涯,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后十年间,却创作了超过2000幅画,包括约900幅油画与1100幅素描。梵高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,他说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也不画想象中的美丽幻象。梵高的画风在法国阿尔勒的那段时间,发展已臻成熟。
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,色调比较低沉。直到他看到了日本浮世绘以及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,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,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风格。画面变得响亮和明朗,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,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。
正如一位英国评论家所说:“ 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、最普通的东西,这就是太阳。”
△ 《 麦田与收割者 》局部
△ 《 麦田与收割者 》1889,凡高,荷兰,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梵高博物馆
这是梵高非常有意境的作品,是在法国的一个精神病疗养院里创作的。太阳像个大的咸蛋黄,天空有点发绿,山丘却是蓝色的,从低到高,拉成一条斜线,稀疏的坐落着几个简陋的房子,大面积金黄的麦田,麦浪随风翻滚着,好个丰收的秋天,可只有一个人挥舞着镰刀在收割。
这幅画很能代表凡高抽象派的画法,笔触非常简单,直线、点、圆圈,那收割者甚至有点丑陋,可是色彩却如此浓烈,金色的麦浪好漂亮,蓝色的山丘绵延着,太阳在最上端跟麦田呼应着,一种凄楚的美。
△ 《 15朵向日葵 》1888,100×76cm,凡高,藏于东京安田 · 葛西艺术博物馆
这是梵高在黄房子里画的最后一幅大型《向日葵》,整幅画仍维持一贯的黄色调,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,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。
在这幅作品中,再也看不到自画像里那种短促笔触,在这里,他的笔触坚实有力,大胆恣肆,把向日葵绚丽的光泽、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。他大胆地使用最强烈的色彩,因为他清楚地知道:' 岁月将使它们变得暗淡,甚至过于暗淡。' 尽管采取了种种保护措施,这些色彩仍然消褪了原有的光泽。
△ 《 红色的葡萄园 》1888,75cmX93cm,凡高,藏于藏于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
这是梵高生前唯一卖出的一幅画,1888年11月,卖了400法郎(相当于今天1000-1050美元)。
普照的阳光,火一般的光线的扩散,血红色的葡萄园,热情和精张的色调的炽热。梵高希望在他作品中为我们画出酒的酵素和醉意,令人发狂的热气腾腾。色彩中的喧闹性暗示了无节制的狂欢,葡萄园被看作是异常的促进者和主要的源泉。
△ 《 吃土豆的人 》1885,凡高,藏于科伦 · 米勒博物馆
这是梵高接触印象派之前最重要的作品。画面展现出贫苦的一家人劳作一天,晚餐桌上的主食却只有土豆而已。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人,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,桌上悬挂的一盏灯,成为画面的焦点。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面容上,使他们显得突出。低矮的房顶,使屋内的空间更加显得拥挤。灰暗的色调,给人以沉闷、压抑的感觉。
画面构图简洁,形象纯朴。画家以粗拙、遒劲的笔触,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。背景设色稀薄浅淡,衬托出前景的人物形象。梵高自己称这幅画是 “ 表现主义的诞生”。
△ 《 鸢尾花 》1885,71 x 93 cm,凡高,藏于美国加州保罗盖兹美术馆
这是梵高到圣雷米之后最早完成的作品之一。画中色彩丰富,线条细致而多变,左边的白花与最右方的浅蓝花相呼应。画家细心安排花朵位置,引导观者视线。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感。
鸢尾花的活动区域被放在自右上向下渐倾斜的大片领域内。花朵没有一个整齐的生长方向,每朵花有着自己姿态,却都是一种近似于挣扎的姿态,看起来像是想挣脱某种无形的束缚。
而那朵白色鸢尾,不是被众星拱月地包围在其中,而是选择了像个局外人一样,孤单地悄然独开。它离盛开的画面中重要表现的那片蓝紫色鸢尾花,和后面作映衬的万寿菊都有一段距离,孤寂又带有那么一点刻意的避世,这是明显的高更式构图风格。
△ 《 麦田 》
△ 《 日落时的柳树 》1888
△ 《 阿尔勒的女人 》
△ 《 麦田和树 》
△ 《 弯腰劳作的农民 》
△ 《 红色的花海和树 》
△ 《 圣保罗医院的花园 》
△ 《 黄昏的河边 》
△ 《 一棵树和里程碑 》
△ 《 红苹果 》
△ 《 奥维尔的房子》
△ 《 阿尔勒吊桥和运河边的路 》
△ 《 静物 · 梨子 》
△ 《 午歇 》及局部
△ 《 乌鸦群飞的麦田 》1890,梵高,藏于梵高博物馆
这就是,梵高自杀前的最后一幅作品。
梵高的一生充斥世俗意义上的 “ 失败 ”,名利皆空,爱情悲惨,饥苦交加,备受冷雨与摧残。可尽管如此,在生命将要终结前的岁月里,依然与巨大而暴戾的病魔苦苦搏斗,拼死为人间换来了艺术的崇高与辉煌。
/
冯骥才
梵高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。对他来说,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、迫切性和吸引力。一切形式、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 ”;“ 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,他希望将它捕捉。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,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 ” 。
/
亨利 · 福西隆
(《 凡高论 》1987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