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-01-24
笪重光(一六二三年——一六九二年),清书画家。字在辛,号江上外史,亦称郁风扫叶道人。江苏 句容人,一说丹徒人。顺治进士,官御史,巡按江南,与明珠忤,罢归。工书画,诗亦清刚隽永,如其人。著有《画筌》、《书筏》。
《书筏》一卷,原题清笪重光撰。张氏辑《昭代丛书》本后,有杨复吉跋,云梦楼所临法帖,卷首标笪江上先生论书,未言其为《书筏》,且云其全与阙不可知,其为《书筏》原本与否,亦不可知。编中所言书法,凡二十有九则,甚为精到,似非江上不办,然疑非《书筏》全文。后有王文治跋曰:“此卷为笪书中无上妙品,其论书深入三昧处,直与孙虔礼先后并传,《笔阵图》不足数也。”可谓推崇至极。
笪重光小楷《嘉州集》
《书筏》原文:
笔的执使在横画,字之立体在竖画;气之舒展在撇捺,筋之融结在纽转;脉络之不断在丝牵,骨肉之调停在饱满;趣之呈露在勾点,光之通明在分布;行间之茂密在流贯,形势之错落在奇正。
横画之发笔仰,竖画之发笔俯;撇之发笔重,捺之发笔轻;折之发笔顿,裹之发笔圆;点之发笔挫,钩之发笔利;一呼之发笔露,一应之发笔藏;分布之发笔宽,结构之发笔紧。
数画之转接欲折,一画之自转贵圆。同一转也,若误用之必有病,分别行之,则合法耳。
横之住锋或收或出,竖之住锋或缩或垂,撇之出锋或掣或卷,捺之出锋或回或放。
人知起笔藏锋之未易,不知收笔出锋之甚难。深于八分章草者始得之。法在用笔之合势,不关手腕之强弱也。匡廓之白手布均齐,散乱之白眼布匀称。
画能如金刀之割净,白始如玉尺之量齐。精美出于挥毫,巧妙在于布白。体度之变化由此而分,观锺、王楷法殊势而知之。
真行、大小、离合、正侧章法之变,格方而棱圆,栋直而纲曲,佳构也。人知直画之力劲,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。
磨墨欲熟,破水用之则活。蘸笔欲润,蹙毫用之则浊。黑圆而白方,架宽而丝紧。
古今书家同一圆秀,然惟中锋劲而直,齐而润然后圆。圆斯秀矣。劲拔而绵和,圆齐而光泽,难哉难哉!
将欲顺之,必故逆之。将欲落之,必故起之。将欲转之,必故折之。将欲掣之,必故顿之。将欲伸之,必故屈之。将欲拔之,必故擫之。将欲束之,必故拓之。将欲行之,必故停之。书亦逆数焉。
卧腕侧管,有碍中锋;伫思停机,多成算子。活泼不呆者其致豁,流通不滞者其机圆。机致相生,变化乃出。一字千字,准绳于画;十行百行,排列于直。
使转圆劲而秀折,分布匀豁而工巧,方许入书家之门。名手无笔笔凑泊之字,书家无字字叠成之行。黑之量度为分,白之虚净为布。
横不能平,竖不能直;腕不能展,目不能注:分布终不能工。分布不工,规矩终不能圆备。规矩有亏,难云法书矣。起笔为呼,承笔为应。或呼疾而应迟,或呼缓而应速。
横撇多削,竖撇多肥,卧捺多留,立捺多放。
骨体筋而植立,筋附骨而萦旋。骨有修短,筋有肥细,二者未始相离,作用因而分属。勿谓绵软二字为劣,如掣笔非第一品紫毫不能绵软也。欲知多力,观其使运中途;何谓丰筋,查其纽络一路。
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,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。
能运中锋,虽败笔亦圆。不会中锋,即佳颖亦劣。优劣之根,断在于此。肉托毫颖而腴,筋借墨沈而润。腴则多媚,润则多姿。以上论书,言浅而旨确,非工力深者不解其难也。